作者:陳欣儀
許多研究在提出問題時,必須知道這個現象是否存在,或者決定假說之後,需要驗證其假說是否為真。這些研究需要利用數據去證實想法或理論的正確性,但卻不是每一種研究都可以利用實驗來取得數據,比如像是人文方面及心理層面的探討等,都無法直接用實驗去測量出數據。因此,這些研究就會需要利用問卷的方式,在一個有效的分母人群中取得數據,然而問卷的設計方式會影響整個研究的結果,在此我以陽明大學周文文(國小校護對校園傳染病防治工作的知識、態度、執行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這份研究論文的問卷談起。
整體的問卷有兩個狀況:
1. 沒有標明題目碼,題目碼的用意是為了讓受測者了解自己大概要花多少的時間做這份問卷,在作答前就有心理準備。沒有題碼的問卷容易讓受測者感到煩躁,因為他不知道甚麼時候會做完這份問卷,到底有幾題。如果一份問卷容易讓受測者感到煩,那麼他的回答可能會越來越不接近真實狀況,使這份問卷影響整體研究的結果。
2. 部分題目的答案只有四個選項。每個受測者對於四等分評分方式的想法不同,比如「對這題覺得還好」就不知道應該填2分或者3分。選項少的問卷不容易得到準確的數值,因為每個題目都是牽強的從四個選項中選出一個,沒有中立(比如說共9分)或者更多的選項。
在第47頁的表格九「研究個案傳染病態度各單題的得分情形」中,就出現了三個問題:
1. 此頁第四題「我認為禽流感與一般傳染病一樣沒有什麼好害怕」:這一題的問題很特別,裡面含有兩個小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認為禽流感與一般傳染病一樣」第二個問題是「都沒有甚麼好害怕的」。如果有受測者覺得一般傳染病很可怕,反而覺得禽流感沒那麼可怕,那答案到底要怎麼填呢?題目應該只要使用單一問題,避免題目裡有互相矛盾的可能,因此題目可以更改成「我認為禽流感沒有什麼好害怕的,只要做好防護措施以及知道如何照顧病童即可」。
2. 此頁第12題「我認為罹患慢性傳染病病童(如:HIV)更值得我去關心」:這題想要問的目的根本就不明,是要受測者對這兩種病患做出差別的待遇嗎?這兩種病患難道關心程度應該要有所不同嗎?這一個題目取得分數高或低無法回答受測者對於患者罹有禽流感的重視程度,因為我們不曉得慢性病在受測者心中的重要性,問題不能基於無知上建立,這是個無效的問題。
3. 此頁總共有18個題目被分為四個部分「對傳染病的心理感受」、「照顧病童的意願和決心」、「對病童的同理心」以及「對病童資料的保密」。這四個部分雖然彼此有關連性,但畢竟這四個部分還是會有問題是較為獨立的,因此這18題的排序就不應該一起排名,而是每個部分分別排名,否則根本看不出來排名的用意為何。
在一個由問卷調查得到數據的研究論文中,問卷的整體設計以及題目的內容會直接影響到這個研究結果是不是準確,畢竟問卷不是利用研究直接得到一個準確的數值,所以必須多用同理心以及邏輯思考來製作一份有目的性且有意義的問卷。
參考文獻:
周文文。2007。研究個案傳染病態度各單題的得分情形。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北投區。39-52。http://ppt.cc/-iGP
留言列表